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出土文献与早期《诗经》的口头传统
  • [摘要]出土文献表明,口头传统在早期《诗经》的创作、流传与演述过程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书写文本的形成。从出土“诗”类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早期诗歌的即兴口头创作、套语式的表达、嗟叹词的运用、“歌”体形态的呈现等方式,都展示出早期《诗经》口头创作的遗痕。上古时代“瞽矇传诗”的传统,以及出土“诗”类文献所见诗歌起兴句的同文、音近词的异文、章序的错乱现象,确乎表明早期《诗经》具有口头流传的特征。清华简“诗”类文献标示了早期诗歌多通过歌唱与舞蹈的形式呈现,鲜明地展现了早期《诗经》的口头演述形态。
  • 李秀强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06-124  共有 262 人次浏览
  • 格萨尔史诗曲名辨
  • [摘要]格萨尔史诗曲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是格萨尔音乐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话题,但对于二者是否彼此对应,学者们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的研究皆是从基于音乐技术分析的传统视野出发来寻找答案的,但在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借助口头传统相关理论,观照格萨尔曲名与曲调在书写文本与口头音声文本中的差异与互动,并在田野考察方法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不同类型、不同流布区域的格萨尔艺人,实现史诗音乐研究在当下的范式转换。
  • 姚慧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07-116  共有 359 人次浏览
  • 元代畏吾儿诗人廉惇生平交游初探
  • [摘要]廉惇是元代显宦廉希宪第六子,《全元诗》据《永乐大典》及《诗渊》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三首。由此呈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西域诗人形象。文章通过廉惇诗歌,考其生平交游、仕宦经历,探讨多民族士人圈的形成与发展。
  • 辛梦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07-114  共有 1081 人次浏览
  • 从《显应桥宝卷》看时事故事宝卷的 生成机制与叙事特征
  • [摘要]《显应桥宝卷》是一部在清末民初的吴方言地区流传极广的时事故事宝卷。其 产生极有可能与“卖朝报”“说因果”这两种早于宝卷出现的民间说唱文艺有关。作为一部时事 故事宝卷,《显应桥宝卷》的叙事框架虽与现实的事件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具体的情节展开却通 过“简化”与“增饰”这两种文艺化策略,呈现出更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文艺作品风貌。一些 不见他载的人神互动情节也是《显应桥宝卷》叙事的一大特殊之处,这应与此卷在信仰仪式中 被宣演的仪式文艺性质紧密相关。
  • 俞明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6(40):107-118  共有 178 人次浏览
  • 论《熙朝雅颂集》的多重意蕴
  • [摘要]嘉庆初年编刊的《熙朝雅颂集》,是对清初以来旗人文化生态的微妙反映。清朝统治者在通过该选本展示自身的文治成绩的同时,也努力将“发抒心志”、羽翼政教的官方诗学主张渗入其中,表现出对旗人疏离民族本色的忧虑。深入选本内部可知,清廷的忧虑及其所作出的努力,实际无法阻挡旗人接纳汉文化的历史潮流,并不得不与该种历史潮流作适度调和。
  • 路海洋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08-118  共有 151 人次浏览
  •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话语模式
  • [摘要]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文本。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场域”的电影批评差异在于: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侧重于电影的政治功能及其文化功能,但缺乏对其商业价值的考量;民间话语则关注影片的叙事功能。对于主旋律影片,民间话语常以反讽的态度对权力话语发起挑战,而对于“新主流”电影,民间话语和权力话语日渐趋同,这反过来促使电影创作者开始寻找影片在意义形态和商业价值上的平衡点。
  • 顾广欣
  • 全文[ PDF 1247.0 MB ] 2015.1(1):108-117  共有 2683 人次浏览
  • 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重返草原”主题书写
  • [摘要]“重返草原”是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其动物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 的一个主题。他借助“草原—城市—草原”的地理空间转换,在重返草原的呼吁和期盼中传达勇 敢、平等、自由的生命观,追寻信任、爱、忠诚等美好人性,缅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借重 返草原的隐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人类生存的哲思,从多方面拓展了文学审美的视域,表现出 独特的叙事价值。
  • 李春喜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08-114  共有 368 人次浏览
  • 论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中观”美学——兼论康若文琴的诗歌创作
  • [摘要]中观是由大乘佛教而来的一种不落极端、通脱超然的观念。康若文琴以富有特色的诗歌创作彰显了这一美学观。具言之:化用佛理禅意营造清静自然之境,借用“静穆观照”书写同一无碍的和谐存在观,追求“静”“空”与“清”意蕴,彰显藏地人民跃动的生命观。此“中观”诗法,拓展了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的诗学内容和主题边界。
  • 刘 莉 支运波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08-117  共有 287 人次浏览
  • 李榖、李穑父子仕元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 [摘要]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陈博涵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08-116  共有 362 人次浏览
  • 苏绰《大诰》书写与西魏政权更替
  • [摘要]大统十年(544)后宇文泰系官员大量进入文书机构任职,并逐步取代元魏政权控制朝廷。苏绰《大诰》正是这种权力更替的产物。《大诰》的复古文风通过机械替换固定词汇来完成,具有“以艰深文其浅陋”的特点,本质实为简明的散体时文。“大诰体”为宇文泰集团提供了撰写礼仪文书的捷径,亦标志着新的文化话语权的建立。
  • 王丹
  • 全文[ PDF 0.0 MB ] 2022.4(40):109-118  共有 372 人次浏览
  • 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 [摘要]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趋向。旧民族志时期所采用的文字文本研究方法限制了学者的视野,缺乏与当下民众生活的对话,对故事生存传播状况的调查不足,比较视角、族群视角的缺失等,是未来研究应着力改进的地方。
  • 刘春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09-118  共有 393 人次浏览
  • 论黄毅《新疆时间》中的“你者”叙述
  • [摘要]《新疆时间》是壮族作家黄毅的散文集,于2016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文章拟从“你者”的叙述角度出发,结合对作家创作的访谈进行分析,认为该作通过“时间”的“你者”叙述,呈现出审美关照下的一种“你我”对话关系中的新疆地域共同生活场景,对反映叙事再现中的地方"共同生活"创作经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 王敏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10-117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马祖常与元代北方文脉
  • [摘要]马祖常先世为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汪古部贵族,但后来因深受金代儒风影响而改奉儒学。金亡后,元好问等人积极授学,形成一个崇尚文章之学的北方文脉体系,姚燧、元明善系这条文脉上的重要环节。马祖常的文章气盛貌古,其风格受元明善、姚燧影响很大。马祖常也注重强调元明善承继姚燧的意义,其目的乃是为自己接续北方文脉寻找依据。
  • 刘成群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10-117  共有 322 人次浏览
  • 叶限故事中的神鱼叙事及其文化品格
  • [摘要]《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是最早有文字可考的灰姑娘故事,亦是百越文化圈共 有叙事。事实上,“叶限”中的“神鱼”情节与印度《鱼往事书》《摩诃婆罗多》相比,具有极大相似性,本文结合“叶限”传播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叙事形态作综合考察,认为文中“神鱼”系自印度 神话故事中脱胎而出。而从文化意蕴来看,以死亡为界,神鱼所呈现出的生命能量状态在前后 期有极大差异,其复生具有两重意蕴:其一,浸润着民间对死亡意识的高度敏感,及民间叙事中带有原始趣味的神秘思维;其二,受印度文化圈流行的幻术影响。另一方面,因果报应观对故事情节推进及主题深化有深刻影响,彰显善恶有报的伦理观念更为人所接受,显露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体现出社会的总体意志。
  • 司聃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10-117  共有 579 人次浏览
  • 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 [摘要]20世纪以来,研究、记录及保护口头传统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学术和社会自觉,书面化的文学作品曾经是呈现口头传统的主导模式。从口头传统的“忠实记录”,到民族志诗学领域内文本迻译的声音和形式再现,书面文本呈现口头传统的发展路向,内合于口头传统研究由静态文本向动态演述转变的学术理路。现代技术作为内化于口头传统发展脉络中的自我选择,朝向数字化是口头传统记录工作的规律使然。在技术与理念相融的视域下,以学术旨趣和保护理念为规训,是数字化技术能够真正受惠于口头传统记录和建档工作的实践取向。
  • 张建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10-118  共有 452 人次浏览
  • 论折子戏对子弟书的影响
  • [摘要]在促成子弟书产生的多种艺术形式中,折子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子弟书的产生与折子戏的盛行,以及折子戏选本的流行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子弟书从创作思路到取材、情节、修辞乃至词句方面都明显受到了折子戏的影响。从子弟书与相应的折子戏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的细节。
  • 尹变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11-119  共有 1156 人次浏览
  • 民族旅游语境中的佤族司岗里神话研究
  • [摘要]在民族旅游语境中,佤族司岗里神话经历了一系列旅游文本化制作流程,对于东道主,它是社区生活中传承已久的神话的一种新的生存形态;对于中介者,它是制造民族特色的一种强有力的话语形式;对于游客,它是寻求文化震撼与怀旧感的途径之一。
  • 高健
  • 全文[ PDF 1400.0 MB ] 2015.2(1):111-119  共有 1514 人次浏览
  • 论铁穆尔民族志散文的多重意蕴
  • [摘要]铁穆尔的散文属于民族志散文,涵容多重意蕴。他以文化探源者身份还原和 呈现裕固族的沧桑历史,构建民族坐标;他以文化持有者身份记录和传播裕固族丰富的地方性 知识,形塑文化符码;他更以文化观照者身份由关注本民族生存走向思考世界各民族发展图 景,传达人类情怀。铁穆尔的创作价值在于成功地运用民族志散文全面、客观、真实、艺术地呈 现裕固族历史文化,在确立民族志散文书写典范中大力开拓了当代民族散文的发展格局,在建 构民族主体性中丰富、完善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 刘敬伟
  • 全文[ PDF 0.0 MB ] 2023.1(41):111-119  共有 189 人次浏览
  • 当下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
  • [摘要]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发展到当下,已收获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一、主流文学史对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遮蔽和忽视,缺乏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性;二、缺乏整体、系统化的研究;三、缺乏当下“发现”,在场研究和理论跟进;四、缺乏全面坚实的作家作品研究;五、缺乏母语文学研究;六、缺乏两性视野。对此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 严英秀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12-119  共有 1262 人次浏览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